在南极-艾托肯盆地的东部区域,一个生动的立体图呈现眼前。这幅图由日本的“月亮女神”号飞船捕捉的数据制成,其中包含了著名的“阿波罗”盆地。在这张伪彩色图中,红色区域代表高地,蓝色则揭示了最低洼的区域。虚线圆弧勾勒出“阿波罗”盆地的核心轮廓,而地形剖面的虚线则描绘出了地势的起伏。
根据从月球南部传来的数据,南极-艾托肯盆地是由一颗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巨大陨石坑,其直径约为1500英里。这场撞击不仅穿透了月球的表层,还激起了物质扩散至整个月球,甚至进入太空。撞击产生的巨大热量使部分陨石坑底部熔化,形成了一片熔融岩石的海洋。
这仅仅是月球遭受小行星撞击的冰山一角。数十亿年来,月球表面被大大小小的陨石坑所覆盖,这些陨石坑中填充了固体熔岩、碎石和尘埃。南极-艾托肯盆地边缘的一个名为“阿波罗”的盆地,为我们提供了窥探月球深层的可能机会。这个盆地的形成源于一次较小的小行星撞击,其直径约为300英里。
佩特罗,这位来自马里兰州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专家,将这项研究带到了德克萨斯州举行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利用印度月船1号携带的美国仪器“月球矿物质绘图仪”进行了令人惊叹的发现。通过对仪器拍摄的光谱进行分析,他们发现“阿波罗”盆地的某些部分与南极-艾托肯盆地有着类似的成分。随着小行星撞击事件的持续发生,月球的更深层矿物逐渐暴露出来。当月球初形成时,更重的矿物如铁沉入核部,而较轻的矿物如硅、钾和钠则浮至月球表面形成最初的月壳。佩特罗解释道:“南极-艾托肯盆地形成的小行星可能撞穿了月壳,深入月幔上层。”他认为,“阿波罗”盆地的部分区域可能揭示了月球更深层的秘密,为我们提供了早期月球历史的机会。“阿波罗”盆地的某些区域富含铁元素,这可能暗示了它们未被南极-艾托肯盆地等更深陨石坑中的物质覆盖。风化层的形成与陨石坑有关。随着陨石坑的累积和覆盖,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陨石坑的数量来估算它们的相对年龄。“阿波罗”盆地之所以能在南极-艾托肯盆地形成后仍然暴露月球深层物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位于南极-艾托肯盆地的边缘,远离撞击的核心区域。虽然它古老且被风化层覆盖,但通过它我们仍能清晰地观察到月壳的下层。这是因为产生大部分风化层的较小陨石撞击并没有使物质分散到很远的地方。宇宙中的撞击事件非常普遍,不仅在月球上留下了痕迹,太阳系内的其他世界如水星和火星也有大型陨石坑作为证据。在地球上发生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则被地质运动所抹去痕迹。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先进的科研设备,“阿波罗”盆地为我们揭示月球深层提供了可能的机会。这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月球的历史和构成,还让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和更加深入。板块构造不断推动地壳的更新迭代,岁月的风化和雨水的侵蚀作用使得那些远古的陨石坑逐渐消失在视线之中。正是这些自然力量的雕琢,让月球表面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让我们得以窥探其早期的历史。
佩特罗所提及的“阿波罗”盆地和南极-艾托肯盆地,它们仿佛是两扇通往月球过去的时间之门。这两个盆地的存在,为我们揭示了月球表面那些古老的痕迹,使我们有机会了解月球的早期历史。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向我们讲述了月球那些遥远而又神秘的故事。
“阿波罗”盆地,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反射出月球表面的沧桑变迁。这里的地貌特征,是月球历史上一次重大地质事件的见证。南极-艾托肯盆地则更像是一本开卷的历史书,层层叠加的岩石记录了月球漫长岁月的演变过程。
月球,这个离我们最近的邻居,它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地球年轻时期的模样。通过观察月球,我们可以窥探到地球青春期时的活跃状态,那时的地壳活动频繁,火山喷发不断,板块运动剧烈。月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观察并了解地球年轻时期的活跃状态,这对于我们认识地球自身,预测地球未来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两个盆地的存在并不仅仅是月球表面的地理现象,它们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解读月球乃至地球历史的重要线索。它们默默地诉说着那些遥远的岁月,让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和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