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的清明时节,独具特色。从春分过后,当地习俗称之为“田社”,标志着清明节的序幕已经拉开。在这段时间里,家族成员纷纷开始筹备扫墓祭祖的事宜,活动的重要性使得整个家族都会提前商量,细致安排。
田社的日子一到,家族便带着祭祀用品和丰富的食物,一同前往墓地。传统的祭祀品如纸钱、黄表纸、冥币等,以及十二个大馒头,还有酒、米汤、奶茶、肉类等美食,都会带到坟上。在烧过纸钱后,人们会点燃煤火,将带来的食物放在火上加热后享用。
男人们在扫墓过程中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们则坐在一起拉家常,同时拾捡撒在坟头上的祭祀品。据说吃了这些祭品后,牙齿的疼痛就会消失。而孩子们则尽情嬉戏,放风筝、奔跑,脚下尘土飞扬。
扫墓结束后,人们会举行一个有趣的仪式。族中的长辈挑选几个整齐的馒头,从长辈的坟上往下滚,子孙们则围成一圈跪在地上。馒头滚到谁的怀里,谁就会感到好运将至。这个馒头仿佛是一个福星,能保佑人们的各种愿望实现。
随后,一家人会慢悠悠地下山,沿途若遇到乞丐或放羊娃,他们就会把背篼里的馒头和剩菜全部施舍给他们。这一天是祭祖的日子,也是行善的日子,要让祖先看到他们的后代乐善好施、积德行善。
虽然现在这些传统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但人们仍然过清明节,不仅是为了缅怀先人,更是为了在这个春风拂面、柳枝吐绿的季节里,走出户外,拥抱大自然。在这一天,女人们还有一个旧习俗,那就是洗头、理发。过去的女人不剪头发,只是绾个纂儿,但在这一天,她们会打开纂儿,互相帮忙打理头发,梳出各种漂亮的发髻。
这一习俗的消失,并不代表人们对祖先的缅怀之情淡化。相反,人们仍然怀着之心祭祖,并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现在,人们更倾向于在扫墓后找一家饭馆或农家乐,坐在热炕上享受美食。人们也会走出家门,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虽然有所改变,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却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