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是农历的岁末,也是新旧交替、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月份里,我们有许多传统习俗和讲究,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随着小年的到来,腊月拉开了序幕。不论是官府还是民家,都会在小年这一天举行祭灶仪式,民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这一仪式。祭灶过后,人们便正式进入过年的准备状态。
紧接着是腊月二十四的扫尘日,民间称之为“换尘扫”,意味着扫去一年的烦恼与晦气,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随后是腊月二十五的豆腐日,民间有“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的说法。在这一天,人们会制作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紧接着是腊月二十六的杀猪割肉日,这一天是筹备过年肉食的重要日子。农耕社会时期,人们往往只有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因此这一天被称为“年肉”。
到了腊月二十七,人们会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春。京城有俗语称“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腊月二十八则是“蒸馍贴花花”的日子,人们会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为新年增添喜庆氛围。
随后是腊月二十九的祭祖日,人们会祭祖上供,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孝道。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最后来到的是除夕这一天,它是农历腊月最后一晚的夜晚。“除夕”中的“除”字意为去旧迎新,人们在这一天要除旧迎新、消灾祈福。在这一特殊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为新年做好准备。除了这些传统习俗外,进入腊月后还有一些讲究和禁忌。人们不远游、不搬家动土、不咒骂。在这个归乡回家的时节里,人们都希望能够回家团聚。因此在这个时候节点外出游玩并不适宜不仅是因为天气原因还可能影响个人的平安运势。同时在家中也要注意言行举止不能随意咒骂以免冲撞神灵带来不好的运势。在这个特殊的月份里让我们共同遵守这些传统习俗和讲究迎接一个祥和欢乐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