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深入感受七言律诗的节奏与韵律之美。
2. 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感知西湖早春的生机盎然。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诗解诗赏诗悟诗”的四步走,全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
2. 运用联想与想象,结合《春》、《咏柳》等文本,提高赏析能力,拓展文学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深刻感悟诗人对西湖的眷恋之情。
2. 培养古诗鉴赏兴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精读、美读,感受诗歌中动词的传神之处,如“争暖树”“啄春泥”,领略诗歌的动态美与画面感。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理解“行不足”中蕴含的诗人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感受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湖风光,以配乐朗诵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西湖的春天情境,引发学生对“西湖”主题的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标注节奏,学生自读,注意字音,感知诗歌的整体韵律。梳理游踪,概括画面,形成对诗歌的初步印象。
3. 精读赏析(20分钟)
小组合作,深入品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妙处。对比分析,体会修饰词“暖”“春”的作用。情感体悟,通过尾联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留恋之情。结合《春》等文本,进行联想拓展,丰富赏析角度。
4. 诵读升华(10分钟)
创意诵读,男生女生交替读,配乐朗诵,尝试闭眼想象画面并描述,增强对诗歌的感悟。背诵检测,以游戏形式巩固记忆。
5. 拓展迁移(5分钟)
文化积累,对比赏析其他春景诗,归纳共性。语言运用,设计语境,运用“乱花渐欲迷人眼”造句,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四、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游踪:孤山寺 → 贾公亭 → 白沙堤
春景:水涨云低(静) 莺争燕啄(动) 乱花浅草(色)
情感:最爱湖东行不足 → 眷恋自然、闲适愉悦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全诗,并默写,同时标注节奏与韵脚。
2. 任选一联诗句,绘制插图并配写50字的赏析。
3. 搜集其他关于西湖的诗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进行对比阅读。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西湖图片、配乐音频)。拓展阅读材料如《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本教案致力于通过情境创设、合作学习和跨文本联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和审美能力,回应新课标对古诗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