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终点,家族传统与仪式的力量显得尤为庄重。当亲人生命垂危之际,他们被恭敬地移至祖居中堂,双脚朝外,等待着生命的“落气”与“登仙”的转化。若亲人在外离世,无法归家,只能在外安息。安葬后,家族会请道士做法事,为新生魂魄引路,避免游荡成“野鬼”。
家中设制灵室,以竹纸糊制而成,停放着亲人的遗体。入殓前,家人会用柚叶水为死者净身,换上新衣。入殓时,族中女性齐聚,见证这一时刻。随后,便在灵堂旁哀哭。
灵室中央悬挂着死者的遗像,周围摆放着纸衣、鞋帽和象征财富的纸钱。全家老少皆需披麻戴孝,穿着特定的服饰,表达哀思。出殡时,长孙持竹幡引领,幡上写着死者的生辰与忌日,寓意引魂升仙。沿途洒下纸钱,表示交路费。女婿也需扶灵,伴着哀乐和唢呐手的吹奏,亲属们送棺前行。
埋葬后,家族要设酒宴款待亲友,以示哀悼过去,喜悦未来。请道士为亡者做法事,解除其束缚。在长流地区,每逢特定节日,家人会为亡者准备特殊仪式,如包粽子、烧纸钱等。
历史变迁也带来了习俗的演变。20世纪70年代前,海口市的丧葬习俗以土葬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旧的丧葬仪式被视为“四旧”而被扫除。海口火葬场的落成,推动了殡葬习俗的改革,推行火葬,提倡开追悼会、献花圈等现代仪式。尽管有些市民仍偷偷进行土葬,但火葬新俗在海口市基本形成。至今,只有少数人选择土葬。这一变迁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了人们对殡葬习俗的不断与适应。